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日誌
今天見到的人:謝西 • 史高林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
同行的還有他年輕貌美的編劇妻子 Ewa Piaskowska。前一個晚上,我看了他倆合作的《與安娜的四個晚上》(Four Nights with Anna),興奮莫名。S 先生 17 年沒有拍片,說是養精蓄銳,絕不為過。影片的每個畫面,既 intense 且 tender,偶爾的超現實或荒謬筆觸,和那份出其不意的 (套用他自己的說法)sinister humour,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I'm back!不獨回來了,而且還是一次漂亮的凱旋!
孤高、dignified、noble 但不失親切、和善,是 S 先生給我的印象。可能因為一度是拳手,也可能因為是 austere 的生活規律(夫妻現在住在離華沙100公里外的森林,早上在林中散步時,可以看到鹿的蹤影、野豬的腳印,晚上則可以聽到狐貍的叫聲),70 歲老人家十分壯健,身裁不算魁梧,但寬闊的胸膛挺得板直。老人家小不免喜歡講故事,但 S 先生他不嘮叨,小故事佚事娓娓道來,簡而精,而且充滿著趣味盎然的細節。
對不認識 S 先生的人,下面的故事會是個 appropriate 的 introduction:
話說他在1964年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劇情片(其實是他在洛茲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特徵:無》(Identification Mark: None),被邀往紐約電影節參展。那是他第一次出國,而且是西方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他最記得的是出飛機場後,立刻見到的來迎接嘉賓的一排黑色長身型房車,共五輛之多。他和米路斯 • 科曼(Milos Forman)一人一輛。抵達酒店後,他要求與科曼的房間連在一起,好發生了什麼事會有個照應。結果又發現那原來是個兩房一廳的豪華套房。典型資本主義社會樣板!
電影放映翌日,紐約時報的影評人(估計應是 Bosley Crowther)寫了一句很尖酸的評語,說:感謝史高林莫斯基先生給我們帶來了他每天的拍攝樣片!「其實他說的也不完全錯誤,」S 先生說: 「我們沒錢,拍攝時很多鏡頭都只能拍一次,然後就把它們剪在一起。 」)進早餐時,一名年輕人向著 S 先生走過來跟他說:「別管那些笨蛋們對你的電影說些什麼。讓我告訴你:你、我的電影都是最好的!」接著他自我介紹:「你好,我叫尚盧 • 高達!」

2 則留言:

  1. 可否推薦一些有關史高林莫斯基作品的英文評論文章或書籍?個人
    記憶中多年前英國出版的電影書Second Wave內有一章評介史氏
    作者好像是Michael Walker。我還記得在大會堂圖書館借閱,此書
    還有chapter評大島渚。想當年文藝青年,會自覺地找書看希望多了解自已有興趣的subject。Those were the days!
    Robert Wong

    回覆刪除
  2. Robert:

    Second Wave由Studio Vista出版,是英國影評人Ian Cameron 的編著。這家出版社的一系列闊身薄裝電影書,可說是英語電影著作史上第一批最重要(也最具份量)的專書,可惜現已絕版多時,在香港僅可在大學圖書館找到(城大最齊),但相信沒有幾個電影學生會借閱。

    有關史高林莫斯基的英文專論應該沒有,文章嘛,倒要找找看。有的都應該是集中早年作品(畢竟他已“歸隱”了17年)。這星期事忙,過了下周給你找找。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