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日誌
(續評論人談許鞍華、嚴浩」演講筆記)
ICAC》的模式(format):每集均透過一件投訴個案的調查及緝捕過程,帶出防止賄賂條例的一項條款。基本人物有三:行動組人員劉松仁和關聰,及他們的上司梁定邦。劉理智、堅毅及富分析力,很有原則性,但在適當時候卻會顯現一下他的人情味與幽默感;關情緒化、衝動,經常會氣餒,偶或憤世嫉俗。雖有其他同僚,但二人卻好像代表了整個廉署,有時連記錄口供、通宵看守犯人也都要一腳踢。王則冷靜、絲毫不帶任何私人感情、事事講求計劃性,從來沒有離開過廉署的辦公室,特點是樣貌和口音都有點「鬼鬼地」,完全符合殖民地高官的固有形象。
- 許鞍華在六集ICAC》裡表現出來的特色:
1. 人物: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眾多人物,構成了一個七十年代末期香港社會的橫切面圖像(cross-section of the social strata)。這些人物包括政府官員、警務人員(華人與外籍、高級與基層)、上流社會、家庭勞動者、主婦、celebrity、剛踏足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中環 OL 及經紀、遊客、妓女、中小企廠商、大企業商等;
(Note:這些人物中,有兩個的形象十分突出,從年齡、造型、背景以至代表的理念,雖南轅北徹,卻都在各自的影片中不約而同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他們是《男子漢》中的鄭子敦,一名退休的老式小學校長,冷眼旁觀長洲內賭、毒風氣越吹越盛,痛心不已,雖然明知警察貪污,卻仍堅持告發到底,風骨教人敬仰;另一人則是《黑白》中的經紀佬甘國亮,終日神經兮兮、為了兩餐營營役役,卑躬屈膝,所有理想早被現實消磨殆盡。這兩人仿似是bracket 著劇集中所有人物的一雙括號。兩種下場,但to be or not to be, 才是問題所在。)
2. 背景/地域:許鞍華的電影對地域的處理一向敏感,六集《ICAC》中不乏這項特性,如《黑白》中的中環、《男子漢》中的長洲、貫穿著六集的廉署總部和記大廈、廉署內的長廊、個室以至廁所,都叫人留下印象;
3. 氣氛:我一直覺得許鞍華的電影(特別是早期作品)很受一名西方導演的啟發,那就是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其影響見諸於電影裡的一份幽冷的、神秘的、甚至是鬼魅的氣氛,即使未至於鬼魅,也起碼讓人有種不安或異樣的恐懼。《ICAC》裡可以找到的例子便有《男子漢》中一幫貪污警察與黑幫居民組織成的烏煙瘴氣的妖魔世界,和後來在法庭上是非顛倒的荒謬處境;《黑白》中鄭裕玲在廉署第一日上班,在陌生的辦公室內但覺渾身不自在的感受;《第九條》的第二段裡,關聰到酒店會晤只聞其聲卻不見其人的告密者的那份詭異;《歸去來兮》開場豪華轎車在沉重的弦樂襯托下,駛上半山豪宅一段;和 throughout 六集裡不斷被強調的窗框、門框所造成的那種幽閉感。
- 但更重要的,是許鞍華在述說每個故事中的個案時,都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兩面、和人物往往需要面對的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dilemma),從而展示出箇中的 humanity 與其 complexities。這使得劇集不會淪為簡單化的宣傳片。例如:
《歸去來兮》:故事寫貪污警察田青擁有三個女人,髮妻李司棋以為丈夫薪金微薄,由始至終含辛茹苦替他捱生捱死;二奶謝月美替他育有一子,拿他的贓錢用作投資;女朋友張瑪莉是退休歌星,替他在上流社會中周旋。影片寫三個女人都沒有一面倒。李最可憐,但許(和陳韻文的劇本)卻沒有為她的愚昧辯護;謝唯利是圖,但她對田一旦被捕而感到的憂慮卻不是毫無道理的,最後換來兒子對她出賣父親的仇視,也可說是一種應得的懲罰;張在出事後儘管只是想著如何保護自己,但也不能說她完全反面無情——她還是盡了最後的道義,遵守了給田張羅遊艇作逃生之用的諾言。但影片最教人意外的,卻是在後三分之一,竟筆鋒一轉,集中描寫田的落寞、被背叛的唏噓、對兒子的不捨、和最後走投無路的悲涼!
《男子漢》:故事的主線——新警員韋烈不肯同流合污,憤而告發貪污上司與同僚——不算特別有趣,有意思的反而是韋烈女友鄭裕玲多番徘徊與掙扎,還有是最終獲得勝訴後感受到的迷惘與 uncertainties(故事的光明結局其實來得有點突兀)。
《查案記》:影片的曲折查案過程在當年的電視製作規模而言固屬別開一面,但最impressive 的(尤其在今天看來),卻是瀰漫著全片的那份沮喪情緒和defeaticism,使得兩名主角來得更人性化(這方面的描寫可能有受《密探霹靂火》(The French Connection,dir: William Freidkin, 1971)的影響。)
《黑白》:四名大學畢業生投身社會的不同寫照,以考進了廉署的鄭裕玲為焦點,集中寫她的憧憬、挫敗、質疑、掙扎與反思,並通過投身警界的繆騫人與她作一對比。劇本設計了很多小故事與事件,全部都處於灰色地帶,叫人無法即時作出非黑即白的道德裁判。鄭近結尾時一段長達三分鐘半的獨白(開始時是回應繆的指責,但鏡頭慢慢推到她的特寫時(track+zoom),她的視線卻逐漸變為向影機/觀眾直視,仿佛是影片作者對著觀眾自我剖白般。這段獨白與《男子漢》裡(也是)鄭裕玲的辭職書寫得同樣言辭懇切、鏗鏘有力,可說是互相輝映。
正是這個 humanistic 的立足點,使《ICAC》能擺脫官方宣傳的本質,成為一套本地電視史上罕見地情理兼備、成熟、highly sophisticated、並深具個人風格的社會寫實劇集。
- 許鞍華拍《ICAC》時,剛好 30 歲。
今天 30 歲一輩的香港電影工作者,能找到一個像她那樣 sophisticated 的嗎(先不說其他美學上的成就)?
Period。(完)
(《ICAC》系列,可於 http://www.icac.org.hk/channel 重溫。)
                                                                                                            

3 則留言:

  1. 劉松仁和關聰的上司應該是梁定邦. (看了icac網頁許仕仁的訪問)

    http://www.cuhk.edu.hk/ipro/pressrelease/Anthony%20Neoh-c.htm

    他當時是廉署助理署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