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日誌
今天讀的書:
《朗讀者》(Der Vorleser/The Reader)原著:Bernhard Schlink
這本描述一段十五歲少年米夏戀上比他年長二十歲的前納粹集中營女守衛漢娜的短暫愛情的小說,所以在德國本土大受歡迎,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探討的是罪咎,德國人自戰後至今一直都未能完全擺脫的民族罪咎感。米夏對漢娜的愛,包含了多項的複雜因素:純粹的肉體慾望、一種既遙遠復垂手可觸的陌生/神秘感、對權力的服膺、青春的發泄、假借無知作為開脫自己的藉口、不敢宣之於口的真相、對歷史的背叛... 但構成米夏內疚的最重要原因,卻其實是他一直對漢娜在道德責任上的逃避(他拒絕為她洗脫/減輕罪名,又自始至終不肯寫信給她)。諷刺的是把這部小說搬上銀幕的,竟不是德國人自己,而是兩名荷里活製片人/導演,Sidney Pollack 和 Anthony Minghella (後者雖出身大不列顛,但自《別問我是誰》後,已全面皈依荷里活)。雖然完成後的電影不壞,但終究使人有種怪怪的納罕的感覺。
書不長,中譯本(錢定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頁不到,集中看,保證三天內可以完成。Schlink 的文字很感性。我是在看過影片後才看書的,比較意外的是書中情欲場面反而不如影片explicit ,真正細緻含蓄的時候,影片就真的無法表現出來了。好像下面這段:
「以前,我總是特別愛聞她身上的氣味。她聞起來那麼清新,是才洗過了澡,是新洗過的衣服,是方才滲出的香汗,是剛剛被愛過的餘味... 回想那時候,我經常在她身上嗅來嗅去,就像一匹小動物似的。我從脖子和肩膀開始,嗅那新洗過澡的氣息;從那兩只乳房當中,嗅那新滲出汗的味道,那汗味兒在腋窩處又和別的氣味混合在一起;從那腰部和腹部,嗅那濃重而說不上來的氣味。我也在她腿上和腳上嗅來嗅去,嗅到小腿時,濃重的氣味就消失了,膝蓋窩又有點剛滲出來的汗水。她的腳聞起來是香皂味、皮鞋味和身體疲乏的味道...她的手是白天幹活的味道,帶有車票的油墨香、鉗子上的鐵器味,以及洋蔥頭、魚、煎肥肉、肥皂水、燙衣服的蒸氣等的味兒。如果她剛剛洗過澡,手上就什麼也聞不出來了。不過,那也只是香皂味把其他的氣味都掩蓋起來而已。過了一會兒,那些味道又會捲土重來,微弱地混合進一天幹活的氣息當中,那就終於是傍晚、回家和居家的氣氛了。」(頁171。)
書裡還有好幾個地方,電影不是錯過了便是無能為力的,這些包括(spoilers alert):
1. (漢娜)作為文盲的巨大而切身的痛苦;
2.  她從文盲到逐步學習認字與寫字的艱巨工程;
3.  米夏成年後對女性的冷漠;還有是
4.  他無法直面現實世界的最終失敗。
是以書的結局(漢娜自殺、多年後米夏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站到她的墓前懺悔)比電影來得具震撼力和動人得多。

3 則留言:

  1. 電影其實著重刻畫了漢娜隱藏自己文盲身份的尷尬(比如著墨不少的點菜一場),但她寧願被冤枉也不被人瞧不起的執拗,她內心對秩序的盲從,我覺得電影和肥溫都表現得不夠好。但這個角色確實太難演繹了。

    總之電影劇本對原著的取捨並不合我意。
    據說Schlink有跟隨電影拍攝,但似乎沒有插手劇本改動。

    回覆刪除
  2. 點菜一場並未足以說明文盲之於漢娜的痛苦與恐懼。那場只是為了營造一份懸疑與神秘感。原著越往下發展,便越讓我們感受到這項秘密在漢娜生命中是一份怎樣難以承受的重。

    我覺得cast Kate Winslet不對勁,因為她的氣質怎樣也不像一個文盲(不過總好過 Nicole Kidman!),但她的演出卻是很好的。

    回覆刪除
  3. 电影一开始就慢慢透露了汉娜是文盲的秘密,而小说则是按包袱一样突然抖出来的。这其中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