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今天買的 DVD 和書:大出血
本來打算看褒曼的《芬妮與阿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82),不料買不到票,心血來潮,跑了去 bc 看看還有沒有其他選擇,結果荷包大出血,又買了一大堆 DVD 和書!
DVD:
- 《八九點鐘的太陽》(Morning Sun, dir: Carma Hinton, Geremie R. Barmé, Richard Gordon, 2003)。Long Bow Group 繼《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1995)後拍攝的一部有關文革的紀錄片。前一天南華早報的記者訪問我,提到了《天》片與卡瑪,還有卡瑪被柴玲夫婦起訴及追討賠償的事情(詳見 http://www.tsquare.tv ),不想第二天便看到這張 DVD;
- 《多桑》(A Borrowed Life / Do-san, dir: 吳念真,1994)。當年錯過了,一直無緣得睹。有一次讀到馬田 • 史高西斯說喜歡到不得了。可惜這張 DVD 的銀幕比例是 4:3。臺灣出版的本地電影 DVD 很多時都是這樣馬虎和草率。壓根兒就是討厭!
- 《素浪人罷通》(The Humble Masterless Samurai Dares to Pass / Suronin makaritoru, dir: Ito Daisuke 伊藤大輔,1947)。伊藤大輔是默片時代已經成名的導演。我從未看過他的電影。Alexander Jacoby 編著的 A Critical Handbook of Japanese Film Directors (很有用的一本工具書)說他自三十年代末期起,作品水平開始下降,戰後更趨向形式主義,但儘管如此,《素浪人罷通》仍是一部「vigorous and exciting」 的電影。好彩,無揀錯;
- 《殺陣師段平》(Fencing Master / Tateshi Danpei, Dir: Makino Masahiro マキノ雅弘, 1950)。マキノ雅弘是日本電影裡的典型片廠導演,由默片時代一直創作到七十年代初,作品超過100部,最擅長的類型是任俠片。 本片的編劇(那時期的日本語叫「腳色」)是當時崛起不久的黑澤明;
- 《The Whole Shootin' Match》(Dir: Eagle Pennell, 1978)。如果你從未聽過影片和導演的名字,不用慚愧。Pennell 是個來自Austin, Texas 的獨立導演——那年頭他們拍的不叫「獨立電影」,而是叫「regional films」,一般只能在電影節和汽車影院放映。美國權威影評人 Arthur Knight 和羅渣 • 伊拔均曾為文推許 Pennell 這部處女作。羅拔 • 烈福在 Park City 電影節看完本片後,決心成立一個專門推廣獨立電影的組織,這就是後來的 Sundance Film Institute。 影片又啟發了拍過《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1995)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2004)的Richard Linklater(家鄉也是 Texas)銳志當導演的決心。不過 Pennell 本人則長年酗酒,坎坷一生,最後醉死街頭,年僅 50 (1952-2002)。《The Whole Shootin' Match》拷貝散失多年,后來在德國奇跡地找到一個質素奇佳的版本。這張 DVD 除了影片外,還附錄了電影原聲CD《The Long Road》和有關他的一部紀錄片《The King of Texas》。有趣;
- 《Camp de Thiaroye》(dir: Ousmane Sembene, Thierno Faty Sow, 1987)。月前看 Sembene (1923-2007)的《割禮龍鳳鬥》(Moolladé, 2004)印象深刻,一直想多看他從前的作品。這是他的半自傳名作,寫二次大戰後期非洲士兵反抗法國軍隊的故事,長 152 分鐘。DVD 兩百多塊,好貴;
- 《Cimarron》(dir: Anthony Mann, 1960)。安東尼 • 曼的 DVD 儲的差不多了,是時候要開工了;
- 《Under the Sky of Seoul》(dir: Lee Hyeong-pyo, 1961)。Korean Film Archive Collection 系列之一。Lee Hyeong-pyo 的漢字是什麼,待考。IMDb 列了他 71 部導演作品。怕者都有番咁上下啩;
- 《A Year in Tibet》(BBC 紀錄片)。
書——改天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