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

日誌
今天看的電影;《雙情路》(Brothers, Dir: Jim Sheridan, 2010)

(又一個很爛很爛的譯名!)

我覺得荷里活最厲害的地方,其實不在它的製作,而是演員——它擁有的優秀演員,不論老、中、青,雖未至於俯拾皆是,但起碼數之不盡。《雙情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論整體成績,它頂多只是一部中等水平的作品,但卻因為演員們的精彩演出,而使得(大部分時間)都具可觀性。就說 Toby Maguire ,三部《蜘蛛俠》下來,怎樣也算是炙手可熱吧,但仍減磅演出(真的是瘦骨嶙峋),光是投入的程度已經教你無話可說,更何況表現同樣出色。演弟弟的 Jake Gyllenhaal,論戲份已蝕底很多,但不獨不會搶戲,而且還刻意把演出壓得更低調,效果沉實可信,Roger Ebert 說得好。未看電影前,沒法想像二人會是兄弟。但在戲院裡不到 15 分鐘,便已完全相信他們是對感情深厚的好兄弟。Natalie Portman 其實有點 miscast。我老是覺得如果這角色的年紀再大一點,劇情的發展會有更強的複雜性;而且她也委實太漂亮了,致使後來 Gyllenhaal 被她吸引來得太理所當然。但儘管如此,她的演出仍是動人的。我還未來得及說演父親的 Sam Shepherd、只客串了一場戲的 Carrey Mulligan、和演大女兒的 Bailee Madison(才不過 10 歲半!)呢。

《雙情路》重拍 2004 年的同名丹麥片。原版我沒看過。荷里活版我覺得不好看的是戰爭部分,一來把塔利班寫成冷血、滅絕人性的魔頭沒有新鮮感;二來劇情太 predictable(Macquire 很明顯會死不去)。好看的是片名已提示了的手足情和家庭裡的暗湧與衝突。其中兩場 Macquire 上戰場前後的食飯戲,是 Jim Sheridan 處理得最細膩和最有戲味的(全靠演員的演出、分鏡和剪接的控制,不由你有任何花俏的技巧)。但有點奇怪的,是本來朝這方面做出發點的劇本,到了後來卻偏向了反戰的主題。兄弟倆的和解只靠一通簡單的電話就處理掉,叫人很不是味兒。如果原版也是這樣子,便是改編沒做好,太懶惰了。

但還是有好看的地方的。

4 則留言:

  1. 舒生,原版好像沒有兄弟和解的場面,相信荷里活版的改編是讓觀眾散場時可以安樂一點。Swine

    回覆刪除
  2. 呀,that's interesting!已在 Amazon 訂了原版來看,印證後告訴你。謝謝,Swine。

    回覆刪除
  3. 對於Tobey Maguire,我覺得他不是沒有氣質和才華的。我記得唸中學時看,就挺喜歡他。只是就Spider Man 3來說,我認為整個故事以至Tobey的表現都完全欠缺說服力,這歸咎於編劇和導演的粗疏。整部電影根本是玩特技玩actions,到最後卻變成了甚麼"One can choose to be good"的主旨。好求其,好扮野。

    所以上述Swine說得對,荷里活是很想觀眾散場時感到"安樂"的,甚麼答案都要揭開了,又要故作有meaning。因為美國人很著重Last minute impression,最近的記憶是最清楚的。一部電影的結局(或者ending shot)於是經常被處理得和影片中間部份完全不同(Spider Man 3和Marley & Me便是例子),的確教人很不是味兒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