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星期三

日誌
今天看到的 Video《Candle in the Wind》
朋友把 Elton John 的《Candle in the Wind》的 video post 了在 Facebook 上。雖然夜已深,但我還是情不自禁地隨著旋律大聲大聲的唱起來,很快地且有一種悲從中來的感覺。又赫然發現,原來每句歌詞,仍記得一清二楚...「再見,Norma Jean,那個坐在第 22 排的少年向你說,他眼中見到的你,不止是性感,不止是瑪麗蓮 • 夢露...」無他,這歌面世時,我也是個坐在第 22 排的懵懂少年,電影的浩瀚宇宙,Elton John 的音樂天地,那份朦朧的青春躁動,都叫我
刻骨銘心。
然後,好像是由戴安娜的遽逝開始,每次這首歌響起來的時候,就是一位巨星的死亡。今次是MJ。
然後,又看了一個 MJ 的 Liberian Girl 的 MTV(是的,那時還叫 MTV,不叫 MV)。嘩,原來群星雲集(雖然不少在今天已星沉影寂,但在當年卻個個如日中天,風華正茂),而 MJ 只在最後一個鏡頭從天而降——坐在一具升降攝影機後扮攝影師,著地時只佻皮地笑著說了一句話(背後有人喊道:「米高,我們愛你!」)「好了,各位!收工!」(“OK, everybody! That's a wrap!") 很喜歡聽到 MJ 的笑聲,因為像極了銀鈴,而且有著一份小孩似的 clarity 與 lucidity(我知道,因為軒軒的笑聲就是這樣子的;所以 MJ 愛與孩子為伍,我相信是真心的)。Video 裡的 MJ 長了一頭及肩的鬈髮,一件閃亮的綢質紅襯衣,結了一條深棕色窄身領帶,青春煥發、神采飛揚。高挺的鼻樑相信已經修理過,膚色也比較沒那麼黑,但卻是真的漂亮。很漂亮。
幾個小時前,巴黎來的短訊,說 Pina Bausch 死了。朋友表示不可置信。
其實應該要告訴自己:是時候要習慣面對和接受死亡了,不僅是從前影響了我們一生選擇或(價值)取向的偉大的藝術家們,抑或是身旁的親人、長輩。原因很簡單:because our days are also numbered。每一個逝世的人,都給我們帶來一段又一段的回憶。但回憶的作用,其實不是讓我們縱容在某種陶醉或傷感的情緒裡,而是讓我們有機會檢視:我們是怎樣走過來的。所以不管如何,我們還是應該感恩的。
把逝者純粹當作一名偶像看待,緬懷「他/她給過你的美好時光」,不啻是 trivialise 了他/她偉大的一生與成就。如果說這個城市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答案就在這裡:我們已太習慣把所有事情都變成 trifles,就連生命也一樣。
Pinter、安東尼奧尼、褒曼、MJ、Bausch和他/她們的作品與legacy,如果都是trifles的話,世界早就不一樣了,你、我早就不一樣了。
鏈接:

2 則留言:

  1. Thank you ! 寫得很美,很好!

    回覆刪除
  2. Dear Shu Kei,
    Thank you for your well writtern article on MJ,
    what happened to you lately?You must on summmer
    holiday now,why is there no update on this blog?Not even any phone talk with your son?
    Hope to see new entry here,learn and share your
    thought on cinema and other topics.
    Best regards,
    Peter C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