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日誌
(按:下面的文章,7月29日開了頭,因為學生們的一個中篇製作,每天都要忙著籌劃與拍攝的工作,致使一直無暇續完。朋友看見網誌未見更新,都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歉甚。只好姑且把未完成的文章先行貼上,望勿見笑。)
今天看的電影:《大犯罪家》(Public Enemies, dir: Michael Mann, 2009)
這個世界正在墮落。有幾爛的電影,就有幾爛的影評。
以下的文字,摘錄自8月號的《Sight & Sound》電影雜誌,評的電影是米高 • 曼的《大犯罪家》,作者 Guy Westwell:
"In the style department, cinematographer Dante Spinotti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Heat) helps Mann create a captivatingly cold, clear and detailed mise en scéne that combines with lots of handheld coverage to give the film a distinctive look and feel. The editing strains artfully at the boundaries of continuity, cutting straight from extreme close-ups into mid-shots, for example."
是的,電影很爛。以米高 • 曼的一貫水平來衡量,簡直是不忍卒睹。最最難以忍受的,正正就是 Dante Spinotti 的高清攝影。米高 • 曼在前兩部作品(《同行殺機》 Collateral 與《邁阿密風暴》Miami Vice)已開始(大部分畫面)以高清拍攝。高清的寬容度小、反差大,適宜拍攝夜戲;那兩部影片的場景主要都在夜間進行(《同》片的故事更全部發生在洛杉磯的一個晚上),加上攝影師 Dion Beebe 的控制得宜,效果教人耳目一新(暗位的細節十分豐富,幾乎一目暸然)。Dante Spinotti 與米高 • 曼是老拍檔,之前合作過的《最後一個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992)、《盜火線》(Heat, 1995)和《致命內幕》(The Insider, 1999)均成績美滿。翻查 IMDb 的記錄,他雖然不是沒有過拍攝高清的經驗,但整部電影由頭到尾都用HD,《大犯罪家》應是第一遭。影片的情節大部分是外景日戲(重頭夜戲只有聯邦警隊夜襲小波希米亞客棧和狄靈傑 (John Dillinger)最後在 Biograph 戲院外中伏兩場),拍法有異於一般犯罪片的黑色電影風格(強調高反差的明暗對比),嚴格來說不單不切合高清的特長,還格外暴露出它的短處—— 過分平滑亮麗的質地使畫面看起來特別缺乏層次感和肌理,很平板、虛假,經過數碼輸送覆製出來的 35mm 印本,在最糟糕的時候,映像渾濁得像 VHS 錄像帶的質素。米高 • 曼在英國《衛報》的訪問裡說採用 HD 拍攝,是因為「數碼令事情感覺得更真實,仿佛你可以伸出手來觸摸它。你可以看見尊尼 • 達普(Johnny Depp)臉上的每個毛孔......錄像看起來像現實,它較直接(immediate),有一種實況』(vérité)的表層(surface)效果。菲林有一種類似液體的表層,感覺像是塑造品。」(http://www.guardian.co.uk/film/2009/jun/26/interview-michael-mann-public-enemies)未知是否基於同一道理,所以米高 • 曼還選擇了全片用手提影機拍攝(手提映像予人一般的印象,是不經修飾的、帶記錄片的感覺、內容都是突發式的)。說得漂亮,實際效果(見上述)卻是另一回事。而且說實在的,真實感跟看不看得見尊尼 • 達普的毛孔有什麼關係呢?(用得尊尼 • 達普,還不是因為觀眾愛看的是尊尼 • 達普?他還不是酷得有形有款?一身黑色大衣,還不是 iconised 了的英雄造型?)同樣的,近乎泛濫的大特寫構圖,在粗糙的手提鏡運動下,效果不是實錄,而是更接近強迫性和剝削性的(肥皂)電視劇。(未完)
(圖:一直覺得這海報怪怪的,Johnnie Depp/Dillinger 看起來好像有被去勢的感覺,但這份寓意卻與電影完全無關。)

3 則留言:

  1. 亂七八糟的,文筆又爛,讀了等於沒讀。你寫了這麼一「坨」東西,其實是否都為了呼應開頭的一句「這個世界正在墮落。有幾爛的電影,就有幾爛的影評」?

    回覆刪除
  2. 不要侮辱舒琪老師, 有膽批評就不要匿名

    回覆刪除
  3. 舒先生又有新作,好野,期待續寫下去,還有,當然係評一評《復仇》啦。

    回覆刪除